最新消息

※最新消息:1.112-2第13週 菜單(5/6-5/10)上架2.本校午餐烹調用水使用三道式過濾設備,並依縣府規定每年1/3/5/8/11做水質檢驗且檢驗合格,請全校師生及家長安心
選好油不如選對油,正確用油好健康

董氏基金會整理撰寫
精製油VS未精製油  

  市售油品多半都是「精製油」,即經過脫酸、脫色、脫臭等步驟加工精煉;精製過程可去除油品中的農藥、重金屬、化學物質及雜質等,因此外觀清澈,好保存不易腐壞;並可提升油品發煙點,適合煎煮炒炸多種烹調方式;但相對也會同時去除油品中的天然營養素,如胡蘿蔔素、葉綠素、維生素E、多酚類等。  

  而「未精製油」是直接將油從新鮮種子中榨出來,且未經過任何加工精製過程,如冷壓橄欖油、胡麻油、苦茶油等;可保留更多食材天然的營養價值,但發煙點較低,不適合高溫烹調,只適用於涼拌、水煮,且原料來源及衛生必須謹慎注意,以免農藥、重金屬等問題傷害健康。

100%純油VS調合油

  「標示100%的油品」中只有單一種類食用油;「調合油」則是混合兩種以上精製油,可降低成本,並依需求調出不同的脂肪酸比例,及提高發煙點及穩定度,在高溫烹調時不會太快起油煙,營養價值依原料不同而有所差别。

  在「食品衛生管理法」第22條中,對100%純油和調合油分別都有規定標示方法及一定的成分比例,以避免消費者選購時誤解,或是產品中只添加一點點高價油,其他則以低價油混充。

品名成分
標示100%,如「100%葡萄籽油」只能有葡萄籽油一種,不得再摻雜其他油品混充。
以單一油脂命名,如「橄欖調合油」橄欖油含量至少占50%以上。
以兩種油脂命名,如「橄欖葵花油」橄欖油、葵花油含量分別至少占30%以上,且橄欖油比率應比葵花油多,其他油脂依含量多寡由高至低依序標示。
不以油脂名稱命名,如「健康油」、「xx 調和油」通常含三種以上油脂,各項油脂須依含量多寡由高至低依序標示。

*董氏基金會製表
 
依烹飪方式選油,別迷信單一品牌、油種

  市面上沒有零缺點的好油,也不必迷信高價油,因為每種油的特性和發煙點都不同,不能煎煮炒炸一油通用。發煙點是指油品加熱後產生煙的最低溫度,當油品到達發煙點後,油的品質會逐漸變差,所以依不同烹調方式選擇才是聰明用油法。如冷壓初榨橄欖油、芝麻油等適用於涼拌或生菜沙拉,精製橄欖油、葵花油等可用於煎炒,大豆油、棉籽油等則可油炸;其他如下表:
適合烹調方式/油品發煙點(攝氏°C)
涼拌、水煮大火快炒、煎
未精製亞麻仁油(107°C)可炸不可炸
未精製葵花油(107°C)棉籽油(216°C)未精製豬油(182°C)
未精製紅花籽油(107°C)杏仁油(216°C)菜籽油(204°C)
小火快炒豬油(220°C)冷壓橄欖油(207°C)
未精製大豆油(160°C)葵花油(227°C)芝麻油(210°C)
未精製玉米油(160°C)玉米油(232°C)
未精製花生油(160°C)大豆油(232°C)
未精製冷壓橄欖油(160°C)花生油(232°C)
未精製胡桃油(160°C)椰子油(232°C)
中火快炒棕櫚油(232°C)
未精製牛油(176°C)牛油(250°C)
未精製椰子油(176°C)苦茶油(252°C)
未精製棕櫚油(176°C)米糠油(254°C)
未精製芝麻油(177°C)酪梨油(271°C)
未精製奶油(177°C)
*董氏基金會製表

  






















要分散食安風險,也別迷信單一品牌或特定油種;健康的飲食原則是少油糖鹽,人體不能沒有脂肪,但不論是哪種油,吃過量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,對人體的傷害不亞於黑心添加物。

陰涼、乾燥處保存,避免多次重複使用

  油脂容易氧化,應盡量選購小包裝,並儲存在陰涼、乾燥或無日光照射處,不要放置在爐火旁邊,使用後記得拴緊瓶蓋。油品最好單次或單日使用,也要避免新舊油混用;油炸後的油需過濾殘渣再使用,且最好於隔日使用或丟棄。當油脂變深色、粘稠,或是油炸時鍋面一半以上都出現白色小泡沫時,代表油脂已變質,不適合再繼續使用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1030921 轉載至董氏基金會...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